近日,我校兵團能源發展研究院黎陽團隊在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工作以“Modifying PTAA/Perovskite Interface via 4-Butanediol Ammonium Bromide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在國際期刊Small(中國科學院1區TOP期刊,IF=15.153)上發表。
近年來,倒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IPSCs)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發展。然而,該類器件的效率仍遠落后于理論極限,阻礙了其商業化進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石河子大學黎陽等人利用4-丁二醇溴化銨(BD)與鈣鈦礦形成鉛氮配位鍵來鈍化鉛離子缺陷,同時,鈣鈦礦埋底界面上的甲脒離子空位也被BD分子中的胺基團所填充,進而得到了結晶質量更好的鈣鈦礦薄膜。由于PTAA和BD分子之間形成氫鍵使得器件內界面之間的接觸更為優良,導致經BD改性的鈣鈦礦薄膜平均晶粒尺寸顯著增加,瞬態熒光壽命提高至2.49 μs。與對照器件相比,通過BD層修飾后的器件不僅效率提升,更表現出顯著增強的熱與光穩定性,為制備高性能IPSCs提供了借鑒。
該文章的第一單位為兵團能源發展研究院,第一和通訊作者均為黎陽副教授,第二作者為張立新教授。近年來,該團隊致力于高性能鈣鈦礦光電器件的研發與機理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Solar RRL, Materials Today Advanc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ACS Applied & Materials Interfac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Small Methods等國際知名期刊,相關研究得到了石河子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項目、天池英才創新領軍、王寬誠教育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通訊員:黎陽 郜建銳 鞏芮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