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2025“一帶一路”國際智能農業裝備發展大會在石河子大學開幕,來自國內農業機械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以及“一帶一路”沿線8個國家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四百余人在石河子大學匯聚,共同探索推動智能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石河子大學黨委書記徐善東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大會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業機械領域的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搭建了重要平臺。希望與會嘉賓在大會搭建的平臺上加強思想溝通,交流學術見解,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更多共識,以“高科技”“高質量”“高效能”“高素質”的發展路徑形成高效能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助力全球農業產業優勢互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實現互利共贏。
第八師石河子市黨委書記、八師政委,石河子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鄂宏達在致辭中表示,當前,農業現代化正邁向智能化、精準化的新階段。我們將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推動農機裝備國產化、數字化升級,深化產學研協同,讓更多“兵團智造”服務國家戰略、助力國際合作,在天山南北續寫農業現代化的新篇章,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促進共同發展貢獻力量。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主任趙兵表示,智能農業裝備在改善營養、振興農村、消除饑餓,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既有當下的實用價值,更有未來的巨大潛力。本次會議聚焦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業裝備在農業和糧食系統轉型及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作用,意義重大。希望借助本次論壇的成果,進一步推動創新、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農業部現代灌溉農藝技術推廣司司長Madiboev Nodirbek Jamolidinovich表示,“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深化了中烏兩國在農業等領域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對提升雙方農業生產力和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希望與中國在智能農業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共同探索智能水資源管理的創新方案,推廣惠及兩國的節水技術,為兩國人民構建更可持續、更繁榮的未來。
韓國農業機械學會會長Hyuck Joo Kim表示,當前,中韓農業正面臨氣候變化加劇和勞動力萎縮等共性挑戰,亟待通過技術創新破局。智能機器與機器人普及已成趨勢,無人自主設備將成為未來發展重點。希望以本次會議為契機,推動中韓兩國在傳統農機及前沿領域建立長期合作,通過聯合研發智慧農業技術與智能裝備,以工程技術賦能農業發展,共同應對挑戰。
會議由石河子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李兆敏主持。
開幕式上,石河子大學聯合山東天鵝棉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揭牌成立了“一帶一路”智能農業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同時在石河子大學揭牌成立了國際田間試驗機械化協會分中心,為石河子大學進一步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推進兵團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作題為“3D打印驅動制造業創新”的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作題為“我國智慧農業的研究進展”的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作題為“新疆棉花生產機械化發展與展望”的報告。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院士Kakhramon Davranov作題為“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制劑在有機農業中的有效性”的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作題為“中國蔬菜產業機械化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的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魏悅廣作題為“有限尺寸薄膜沿基底撕裂的界面力學行為的表征與測量”的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尹飛虎作題為“農田滴灌自動化發展現狀與展望”的報告。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國家科學院院士Sayakhat Nukeshev作題為“精準耕作系統中基本耕作與變速播種及施用礦質肥料的機械組合”的報告。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江蘇大學研究員袁壽其作題為“中國排灌裝備與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報告。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應義斌作題為“農產品智能檢測與裝備研究進展”的報告。
吉爾吉斯共和國工程院院士Eltar Smailov作題為“稻谷產后加工新技術與裝備研發”的報告。
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莊茁作題為“機器學習力學建模賦能飛機復材機翼結構設計”的報告。
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藝術與人文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蘭玉彬作題為“精準農業航空技術在生態無人農場的應用”的報告。
據悉,本次大會以“智啟農耕新篇,聯創絲路未來”為主題,致力于創新成果展示和技術轉移轉化,邀請了15位中外院士、知名專家作主旨報告,設置了多個學術專題會議,涵蓋農業傳感器、數字棉花、節水灌溉等前沿領域,將為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提升生產效率和可持續性,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構建“政策溝通、技術聯通、人才互通”的農業合作新格局,保障全球糧棉安全注入新動能。
(文字:宿閃閃 圖片:甘秀葉 機械電氣工程學院 編審:劉軍 宿閃閃 甘秀葉 袁小楠)